曾参公西赤
“曾参”是孔门第四期学员中最为著名的一位,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,被后世尊奉为“宗圣”,位列“孔门五圣”。他与“孔子”、“颜回”、“子思”、“孟子”齐称,是配享孔庙的“四配”之一。“曾参”参与编制了《论语》,著写了《大学》、《孝经》、《曾子十篇》等作品。“曾参”主张“以孝为本”、“孝恕忠信”,主张“内省慎独”、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”。
“曾参”的祖上,据传可以追溯到“黄帝”,也可以追溯到“大禹”及“夏后氏”。 夏王“少康”封其次子“曲烈”为“甑(Zeng4)子爵”,封地在河南南阳方城。随着朝代变迁,“甑(Zeng4)子爵”的后代在山东临沂兰陵建立起“鄫(Zeng1)国”,这个“鄫国”在“曾参”出世前62年时的公元前567年被位于山东日照莒县的“莒国”灭亡。“曾参”的高祖,“鄫国”太子“巫”出奔到位于山东济宁嘉祥的“鲁国南武城”定居,并把自己这一支族人改姓为“曾”,以此表示即使离开故国,也不会忘记先祖,他因此被后人尊奉为曾氏第一世祖。
“曾参”祖辈居于山东,具备典型山东人的粗犷豪迈,《先进十一》第18章就提到“参也鲁”,说他做事鲁莽。“曾参”也知道自己比较“粗线条”,他在《学而第一》第4章中表示,其实他一向都很严格要求自己,『吾日三省吾身:为人谋而不忠乎?与朋友交而不信乎?传不习乎?』。
“曾参”是自学型学员,他不需要老师孔子给他答疑。孔子与“曾参”的互动在《论语》中只有一处记载。《里仁第四》第15章中,『子曰:“参乎!吾道一以贯之。”曾子曰:“唯。”』。老师孔子“只言片语”,曾参就能领悟深意,他对门人解释,『夫子之道,忠恕而已矣』。“曾参”不需要老师答疑,是因为他擅长自己揣摩,并且勤于记录笔记。比如他读到老师孔子『不在其位,不谋其政』的语录时,就认真加注笔记『君子思不出其位』。
“曾参”自学成才,孔子十分欣赏,很多学员也拜入他的门下。“曾参”告戒门人要“慎终追远”,事情需要谨慎考虑,眼光需要放得长远。他指出『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远。仁以为己任,不亦重乎?死而后已,不亦远乎?』,“贤士”传播“仁德”,责任很“重”;“仁德”伴随一生,路途很“远”。由于责任重,路途远,就需要有坚强的内心,“不可以不弘毅”。他还告诫门人要“以能问于不能,以多问于寡;有若无,实若虚,犯而不校”,不论自己多少学问,都要虚怀若谷,学无止境,不要骄傲自满,止步不前。“曾参”也叙述了他对“君子”的定义,他认为君子是『可以托六尺之孤,可以寄百里之命,临大节而不可夺』,也就是“重诺守信,仁爱有才,恪守道义”的人。而要达到“君子”境界,就要“动容貌,正颜色,出辞气”,让自己面容庄重,举止端正,言语温和。
曾参70岁时生了大病,《泰伯第八》第3章记载,『曾子有疾,召门弟子曰:“启予足!启予手!《诗》云:‘战战兢兢,如临深渊,如履薄冰。’而今而后,吾知免夫!小子!”』,曾参病得很重,自己感觉不到脚和手,就让门人帮他进行查看,然后安祥故去。
“公西赤”比“曾参”年长4岁,公元前509年在当时的“卫国”都城河南濮阳出生。他立志成为一位出色的“外交家”,《先进十一》第22章记载,有一回,『子路、曾皙、冉有、公西华侍坐』,子路,曾皙,“冉求”,“公西赤”四人坐在孔子身边,曾皙弹着“二十五弦”的瑟。在曾皙的音乐伴奏声中,孔子问起四人的志向,并让他们畅所欲言。“第一期学员”子路回答,『“千乘之国,摄乎大国之间,加之以师旅,因之以饥馑;由也为之,比及三年,可使有勇,且知方也。”』,子路表示,他的志向是用很短时间就让内忧外患的“千乘之国”百姓勇武,战事娴熟。同为“第一期学员”的“曾皙”,也就是曾参的父亲回答,『莫春者,春服既成,冠者五六人,童子六七人,浴乎沂,风乎舞雩,咏而归』,曾皙表示,他的志向是做一个快乐的“闲人”,在春暖花开时节跟朋友僮仆一起到“沂水”边踏青游玩,沐浴春风,歌咏嬉戏。“第二期学员”冉求回答,『方六七十,如五六十,求也为之,比及三年,可使足民。如其礼乐,以俟君子』,冉求表示,他的志向是把相当于如今三十六平方公里的小县城治理得歌舞升平,民众富饶。作为“第三期学员”,公西赤的回答是,『宗庙之事,如会同,端章甫,愿为小相焉』,公西赤表示,他的志向是穿戴齐整礼服礼帽,做祭祀的司仪,或出席外交会晤。
公西赤立志成为“外交家”,他终究得到了施展拳脚的机会。公元前484年,刚刚即位执掌齐国的“齐简公”发兵攻打鲁国,《左传.鲁哀公十一年记载》,『十一年春,国书、高无丕帅师伐我』,“冉求”在抵抗齐国的军事行动中担任统帅,『冉求帅左师,管周父御,樊迟为右。季氏之甲七千,冉有以武城人三百为己徒卒。老幼守宫,次于雩门之外。五日,右师从之』。“冉求”听从“樊迟”劝说身先士卒,齐国军队一盘散沙,这场战争以鲁国获胜收尾。战后不久,“季康子”迎接孔子回鲁国,孔子十四年的“周游列国”旅程就此结束。其后四年中,齐国“田氏代齐”行动暗流汹涌,“田常”最终在公元前481年杀死了齐简公。『田常既杀简公,惧诸侯共诛己,乃尽归鲁、卫侵地,西约晋、韩、魏、赵氏,南通吴、越之使,脩功行赏,亲于百姓,以故齐复定』。从公元前484年至公元前481年间齐鲁两国有着大量外交事务,公西赤于是『乘肥马,衣轻裘』,出使齐国。
孔子“第五期学员”孟武伯,也就是“第一期学员”孟懿子的儿子,有一次问孔子“子路”,“冉求”,“公西赤”三人是不是“仁德”。提到公西赤时,孔子评价说,『赤也,束带立于朝,可使与宾客言也,不知其仁也』。孔子表示,“仁德”与否暂且不论,公孙赤确实是一位合格的“外交家”。
本节到此结束,欲知后事如何,请看下回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