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文谈到古人的物态观与现代物态观的不同,其中一个重点不同就是对“粒”这个概念的表达。
古人的最小颗粒比作尘埃,也就是可以感官直觉的最小物质;原子理论之后,它变成了对测不准的电子组成的结构的一种描述,这与古人的不同在于物质波(概率波)的“含糊”表达(数学拟合非决定性意义)替代了古人的决定性意义的表达;而量子理论之后,这个“粒”成为最小的可测量的能量簇,并不是或者并不全是质量意义的了。同时,它依然可以分为两种:一种是具有质量的基本粒子,一种是不具有质量的能量簇。介于这两者之间的关键是爱因斯坦设定的光子的性质。
基于前提假定,光子的静止质量为0。之后的物理沿着这个研究方向向前发展。以光子为比较基础,比对有质量与无质量的量子的不同。也就是基于这样的假设架构:粒子的“整体质量”=能量化的暗物质+物质的质量。静止的光子,其物质质量为0,都转变为电磁波能量。而光速运行的光子,一部分是质量,一部分是电磁波能量。这就是静止光子与光速运行的光子通常所说的质量不同的解读原因。基于一种简化问题意义的前提设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