庄子说读书笔记

庄子说读书笔记逍遥游 第一 一个人没有远见 没有见解 如想成功一个事业 或者完成一个美好人生 是不可能的事 后来中国的禅宗 也首先讲求 具见 先见道才能修道 如果修道的人没有见道 还修个什么道呢 人生不要被物质的世界 现实的环境所困扰

20002065-1_e.jpg

逍遥游 第一
一个人没有远见,没有见解,如想成功一个事业,或者完成一个美好人生,是不可能的事。后来中国的禅宗,也首先讲求“具见”,先见道才能修道,如果修道的人没有见道,还修个什么道呢?人生不要被物质的世界、现实的环境所困扰,假使被物质世界所限制,被现实环境所困扰,这个人生的见解已经不够了。

所以庄子的逍遥游有两个重点,用很多的譬喻,第一个重点是具见,第二个是物化。宇宙中所有的生命,所有的一切万物,都是物与物之间互相的变化。人也是万物之一,人可以自化。在我们没有得道以前是被化,如果有了具见——见道了,我们可以自化,可以把这个有限的生命,变成无限的生命,也把我们有限的功能,变成无限的功能。

前面讲到《逍遥游》的要点,第一部分先提出来物化。物化的作用,第一要点就是沉潜飞动。第二个要点,是说一切生物,万有的生命,之所以变化,因为中间有一个东西而使之变化。庄子对这个东西提出来一个名称,就是“息”。人世间一切学问、知识都归之于佛学名词的比量,而不是现量的境界。所谓现量,就是呈现出来那个真实的东西。人类的见解与知识,生活的经验,都是比量,不是真实。庄子认为有轻重的比量、智慧的比量,大小的比量。每一个人,根据自己的知识范围,看事物都不相同,都是比较的。

首先把生命的价值直接指出来,那就是神化;可以说是自己具备的精神,经由自我的修养而变化,就是神化。换句话说,精、气、神这个心的作用,可以自己使自己生命的功能,变成超神入化。神化了以后,可以做入世的圣人,齐家、治国而平天下。然后呢?就要出世。每一个生命都有神化的功能,可惜我们自己的智慧不够,把这个功能丧失了。

这是讲智量、境用的异同。世界上的事,无所谓大小,同样的一样东西,也无所谓好坏,区别是在它的作用。一个小事情,一个不相干的人,如果碰到智量大、见地、境界应用高的人,可以将之应用到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。修道也是同样一个道理,见地、智量高的人,一个不相干的方法,可以使他达到了超越的境界。反之,如果他的智量、境界、应用见地不够的话,最了不起高明的东西,对他也没有用处。

庄子说的逍遥是要神化。神化到哪里呢?到了一个极乐世界。极乐世界在哪里呢?在那个你看不见,摸不着,什么都没有的地方。但是,那个地方的确有个东西,你到那个了不可得的境界里,才真得逍遥。

一个人要得大机大用,必须要具备真知灼见,所以禅宗要具见。见什么东西呢?见智。佛学的名词,真知灼见所见的那个智慧的智。所以啊,真知灼见是见智之所见,非心思之所思,这不是一般心、一般意识所能够了解。他讲的是神化,精神的神,变化到达无何有之乡,才真得逍遥自在。也就是佛家讲的真解脱。这里只讲到解脱,还没有讲到解脱起用,到了下一章《齐物论》,他才讲到气化,就是解脱起用。

齐物论 第二
任何时间,任何地区,一切的事情,在一刹那之间都已经变化,不会永恒存在的。一个人要真解脱物理世界的困扰,真解脱一切的烦恼,而到达真正的逍遥,唯有丧我、忘我。

《齐物论》包含两个重点,首先告诉我们,万事万物随时都在变化,是无常的,不永恒存在。然后,他说你要懂这个道理,先要达到忘我的境界。既然不能忘我,那已经是形而下了。形而下的万有的现象界,分三个层次,就是天、地、人三层。

看庄子讲形而上的本体,无何有之乡,了无所有,了不可得;但讲形而下起用,就只讲到这里,这是什么意思?是依他而起,就是佛学所说依他起。如果不靠外物,不依他,本体的功能呈现不出来。一切都靠外物,靠作用,靠现象,本体的功能才能显现得出来。万有的用,都是本体的用,万有的现象就是本体的现象,都是依他而起。

天堂地狱,喜怒哀乐,善恶是非,都没有;都是你自己造的,都是你自己吹出来的,吹万不同,成其自取。

一辈子忙忙碌碌,做什么呢?役役,做别人的奴隶,做物质的奴隶,做自己身体的奴隶。最后啊,一无所成的跑掉了。

人世间哪个是真理?哪个是“是”?哪个是“非”?哪个对?哪个不对?对与不对,都是人的师心自用。就是说一个人有成见,有主观的观念,自己认为这样对,就是对,都叫做师心自用。

《齐物论》全篇的系统,是根据第一篇《逍遥游》来的,然后讲到宇宙万有的现象不齐,不齐中间,是不是真正有一个绝对的、万物归一平等的齐物?庄子首先提出来一个观念,虽没有明显的讲,但是说如果有人想要求证,先要做到亡我的境界。然后提出来说万物之所以永远不齐,因为那是道所呈现的现象与作用,是属于形而下的。关于这一点,他用物理世界的气和风作说明,风是气的一个现象,气一吹就是风,但所接触到各种空穴,发出声音的这些现象不同。因此在同一个风的作用之下,发出来风的声音,有百千万亿不同的变化。这个说明我们人的心理状况、思想观念,也与这个道理一样。这中间还有个道理,怒者其谁? “咸其自取”,一切都是每一个人自己在捣鬼。

《齐物论》,是指道体——宇宙万有本体,本来是绝对,是同一的,是一体。当这个体起用的时候,一切万类的现象就不同。所谓不同,只是现象、作用不同,道体是一样的。

当他鼎盛的时候,登峰造极的时候,就是他成功的那一刹那,再不能有第二下了,因为没有那个精神了;这个机一过,一切都过去了。世法的成功与修道的成功,都是一样。

要把握自己这个长处,专搞这一项,没有不成功的。所以任何学问,任何事情,爱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到什么程度呢?入迷了,好到发疯似的,一定成功;因为世界上外在的一切东西,都不在话下,都不在心目中,这个就是人成功之路。

我们都晓得,万物不齐;生与死两个现象是最难齐的,生与死最不同,这是人生生命上的一个大转变。

人生就是一个大梦,醒的时候是做白日梦,睡觉的时候是做黑夜梦,两个梦的现象不同,但做梦是一样的。所以夜里的梦是白天梦里头的梦,如此而已!“梦之中又占其梦焉”。那么要什么时候我们才真正不做梦呢?除非得道,这个叫大觉。“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”,到了大彻大悟、大清醒以后,才晓得人生是个大梦。

第一篇《逍遥游》,是讲怎么样能得逍遥,这篇《齐物论》则讲“物化”。普通人很可怜,众人役役,被物质所变化,我们只得接受物质影响我们的变化,我们做不了主。深深潜伏在海底的鲲鱼,一跃冲天,可能变为大鹏鸟;高翔天奎的大鹏,也许一蹶不振,变成什么细小蛋白质的基因。得道的人,可以自由,做了变化之主才能够逍遥。所以庄子说,要怎么样才能够逍遥呢?要真把握了物化之主才能够逍遥。真把握了物化之主,接着才能够齐物,在宇宙万物不齐、不平等之间平等统一。这平等统一是什么呢?道!形而上的道。

因懂了《逍遥游》,你又知道了悟道,《逍遥游》告诉你悟道的原则;懂得了《齐物论》,你说悟了道了,悟了道以后,为什么讲梦?真正悟了道的人,佛学禅宗是一样的道理,醒梦一如,白天跟梦是一样。

养生主 第三
庖丁解牛的故事说完了,道理还没有完。最重要的一点,他说那个杀牛的技术,已经是达到道的境界。任何一种专长的技术,进化到神化的境界,是不用头脑不用肉体的官能,完全是神行,是精神一致自然来的。譬如大的艺术家,大的文学家,乃至高明的外科医生,他的医道到了最高明的地方,下刀不一定都是用眼睛盯着看的,刀到了多少深浅程度,他的意识已经感受到了。

所以人世的道理,到达超越的境界,不管你怎么样做事,做领导人,或者被人领导,要解决一个问题,也就是依乎天理,用自然治世。

中国儒释道三家,有个名称叫做永远保持“初心”,就是最初在开始的那个心理状况,人能够永远保持“初心”,很纯洁,不受外界环境影响染污,永远保持那个光明磊落、坦白纯洁,如老子所讲的“如婴儿乎”!那就是庄子所说的这一把刀,永远不坏,永远常新的道理。他说明了这个要点,同时我们要了解这个原则,对于我们生命的修养也是一样。

一切都是相对的,你认为我一只脚不好看,我还看你两只脚很怪呢!各有各的天然生命;你认为我这个鼻子长得歪了,我还正认为你的鼻子长得太直了,不够漂亮;各人看法不同。但是告诉我们一个原则,人的生命活着,顺其自然,有自己生命的形态和价值,不要受任何外界的影响。

养生主只有三个故事,第一个故事,庖丁解牛告诉我们,立身处世的心情,生活的方法,要解脱,不要被外境所拘,自己的造诣要达到超凡入圣;虽然生活在物质的世界,精神要超脱。第二个故事就告诉我们,生命活着,每个人各有他独立的生命价值,不需要受别人、受外境的影响。而真正的生命价值呢,要效法天然,超越这个樊笼之外,要打破这个环境,自己要有打破环境的能力,创造天然的生命。第三个讲到生死问题。得道的人,生死也不入于胸中,生死是一体了,活着是张开眼睛做梦,死了是闭起眼睛做梦,反正是梦中在游戏。

《养生主》最后的结论,重点在这一句,把生命的道理看通了,“安时”,随时随地心安理得。“而处顺”,即使人生除死无大事,把生死的问题看空了,看自然了,“安时而处顺,哀乐不能入也”,自己不被后天的感情所扰乱了。

人间世 第四
我经常和朋友谈天,说他们有个大问题,尽管活了几十年,自己的人生观没有方向,都跟着环境在转,这个就是犯了庄子所说“所存于己者未定”。一个人把人生观确定了以后,富贵贫贱没有关系,有地位无地位,有饭吃没饭吃,有钱没有钱,都一样,人生自然有我存在的价值。

“入则鸣”就是佛经上一句话,“境风吹识浪”,外境界的风一来,这个心波就被吹动了。袁世凯的儿子袁寒云,有一首名诗,中间有两句更好,“波飞太液心无住,云起魔崖梦欲腾”。这是讲他的父亲袁世凯,要想当皇帝是不对啦!“太液”是道家的话,是天上神仙的池水,指这个心池。波飞太液就是境风吹识浪。外境界的风一来,吹起心里的波浪,不能停止,所以说“波飞太液心无住”。当妄念一来的时候,就像“云起魔崖”,妄念本身就是魔,哪里有什么外魔!“梦欲腾”,你那个梦啊!好像自己要飞起来了,都控制不住。

《人间世》这一篇,先讲到孔子告诉颜回,想去纠正一个人主是不可能的;与其入世为帝王之师,还不如退而自修。这是第一个故事,讲入世之难,几乎比出世修道还要难。所以要颜回重视自己的修养,由自修做工夫的方法,提出来心斋这一段。

第二段故事,庄子再引用积极入世的人,叶公子高出使齐国这桩事,说明动乱时代当大使入世之难。尤其在古代,敌我两国互为仇敌时,当大使的人,经常出去就不准备回来了。在战国这个战乱的时代,代表国家的外交官是第一线的战士,随时有危险。这一段是拿历史故事,说明人生入世的道理,就是孔子平常教诲的话,凡事不管大小,朋友之间,做人做事之间,很少有圆满成功的,或是很痛苦的成功,“寡不道以欢成”,这是第一句话。第二句“事若不成则必有人道之患”,第三句“事若成则必有阴阳之患”,这是入世的名言,这也就是人间世。

“且夫乘物以游心”,孔子继续告诉叶公子高一个人处世的原则。 “乘物以游心”就是有修养的有道之士,以大乘之道的精神和原则,处理世间的事务;生活在这个物质世界,保持一个超然的观念,这就是现在流行的一句名言,“以出世的精神,做入世的事业”,抱着一种游戏人间的心情去做事。所谓游戏不是吊儿郎当,是自己非常清醒,心情非常解脱,不要被物质所累,该做就做了,也就是佛学所谓的解脱,那样才是“乘物以游心”。

《人问世》这一篇的结论,是说世间这一条道路,很难走的;生命要很有价值,自己处理生命要很有艺术;要懂得在哪个环境,应该要怎么样做。如果不晓得自处,会招来侮辱,招来伤害。总结起来,这一篇告诉我们什么呢?三个字,守本分。人要守本分,在什么立场就做什么事,处什么态度;大家进了歌厅唱歌,你就唱歌;到了舞厅跳舞,你就要跟着跳舞;大家喝醉了,你也要装醉;大家清醒了,你也要醒过来。如果大家清醒了都在那里做工,你仍躺在那里睡觉,那成什么话呢?那不是疯,那已经蠢到极点了。

德充符 第五
我们任何人,一切万物,一切的众生,生命都受物质变化的影响,而这位老兄王骀先生啊,不与物迁,不受影响,因为“守其宗也”。


人生也好,道也好,每一个人只抓住了一点,蒙蔽了自己的智慧,如果这样去看形而上的道,看形而下的万物,那就糟了;因为各有各的见解,越看越生气。如果得了道的人,从超然的立场,从另外一只智慧的眼睛来看,则天下的万物皆是一体,都很可爱,都同我自己一样,没有什么分别。怎么叫做得道呢?就是佛学所讲的,得道人的智慧,叫做无分别智。如果用有分别的观点来看呢,肝胆就是楚越,我们把他们看成冤家;假使用无分别智来看呢,矛盾的东西,都不矛盾,都是同一的。


所以,修养到像王骀先生一样,他看世界上一切的东西,无分别,好的跟丑的,一样的都很好,既没有好看,也没有难看。你说他看到了吗?看到了,可是心中无分别,很和怡,很安详,很平和。而且看万物“视其所一”,他只看到了这么一个东西,没有美丑、善恶、是非的分别,都是一体。“而不见其所丧”,他没有看到任何的缺点,也没有看到任何的优点长处。你认为他是残废没有腿,但他忘记了自己有没有腿,他照样无腿可以走路,有神足通了。你看庄子引用得很怪吧!实际上打坐盘腿的,就正好没有两条腿,然后工夫也到了忘腿了;心境能够修养到这个工夫时,无腿也可以走路,就是佛家所讲的神足通。


这一篇首先提出来,王骀是个残废的人,但是跟他学的门生弟子之多,超过了孔子,以这个故事开始。所以有人怀疑而问孔子,这个人何以有这样大的成就!孔子就说,他已经是了了生死的人,然后以出世的成就,入世处理世间法。前面的重点讲到:“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,唯止能止众止。”讲到这个止,以及修止观的重要。我们由这一点能理解到,不但道家、佛家,凡是讲修养首先都提出来一个“止”,儒家更是注重。譬如我们所读《大学》,里头“止于至善”,“知止而后有定”,首先提到这个止。止就是心念专一、止于一,这个是最大的修养工夫。


我们人的思想紊乱、痛苦、烦恼,就是因为心念不能得止;心念得止是一个内在的基本修养,然后外在的行为也要做到止。所谓止,人生认定一个目标,一个途径,止于某一点,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!不是散乱,不是随便,不是做一件什么事业,而是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。如果要做一个了不起有道德的人,就是向道德的目标方向走;如果要做一个坏人,他认为这样做才对,这是止于坏。要做一个止于善的人,比做一个止于坏的人更难了;道理就是说,以善的行为,使恶的行为不会发生作用,而专注于至善;这个在曾子所著的《大学》里讨论得很多了。现在庄子也引用孔子的话,提出来止。前面我们讲了大要,现在再讲止的原理和修养。


人如何能做一个正人君子呢?必须先要止,心境才能够定,见解也定;就是见地见解要正。用现在的话来讲,观念要确定,要不变,不受环境的影响,一个观念勇往直前。


有道的人活在世界上,是游戏三昧,是在玩的;等到有一天他选定了日子,就“登假”了。“假”就是遐,就是很空很远,向上升华了;所以有道之士,到死的时候,叫做“登遐”。


大宗师 第六
人会打主意,真人不会;人会自己觉得了不起,真人不会;人贪多无厌,不好的地方不愿意去,钱少了不干,或者你看不起我,我就生气,这些都是逆寡;真人不逆寡。


庄子所讲的《大宗师》,照我们的观念来说,是先有出世的成就,就是普通观念所谓得道了。一个人能够得道,就是内圣成功了,庄子把得道的工夫、境界都说了;然后内圣以后外王。并不是说得道的人同这个世界没有关系,只有真正得道的人,才是圣人,才够得上是个大宗师,然后入世用世,所谓用世之道。


上古时代,够得上称大宗师的,由出世的修养成就,做入世的事业,能够救世救人,这些是真正得道的人,称做真人。


应帝王 第七
庄子提出来《应帝王》的要点,就是告诉我们怎么样做领导人,做个好皇帝;君人是领导人,所以叫做应帝王。


做一个好皇帝,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皇帝;要如何把自己的思想领导起来,就是改正自己的思想,才可能成为一个领导人。


世界上一切宗教、哲学,任何的学问,一切的知识,修养的方法,也都是一个名词“调心”,调整我们的心境,使它永远平安,就是这个作用。调心的道理,庄子用的名词是“游心”。


要如何领导得好呢?只要你做到这三点,第一点,淡泊以明志,游心于淡,自己没有要求,这点我们就做不到;人一定会要求别人的,要做到一切游心于淡才行。第二点,合气于漠,生命的本能修养到空、定的境界,然后起用。第三点,顺乎自然而无私,只要人人无私,这个天下自然大治了

知秋君
上一篇 2024-11-10 13:55
下一篇 2024-11-06 21:36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