楼主已从阿里离职,回首往事,颇有感概。
反例
以前在字节实习的时候,领到需求就开始干,不会去在意这需求背后的价值,以及这个需求是否合理等,所以出现过这个需求虽然做完了,但是之后在业务迭代中却被砍了的情况。当时感觉有点不爽,但并没有去计较,因为当时每天上班的动力就是实习的400
元。
后来在阿里做正式员工后,虽然每天的薪水比实习高了不少,但是在做事上还是秉持着之前的态度 – 有需求就做,不会去过多思考需求背后的背景和价值。然而这给我带来了不少的问题,比如,主管会时常问我这块业务的价值,我时常答不上来,导致印象分颇低。以及很多同事会指出页面样式的改动,我就继续去重新Code
,然而这些改动不一定是有效的,给自己带来了很多无用低端的活儿。
后来我想了想,应该还是自己的心态上站的颇低了,把自己当成了一个需求的实现者,说难听点就是一个瓦匠,建筑师要想改几下设计图纸,瓦匠只能去埋头去把活给干了,一没话语权,二没上升的可能。
正例
现在我很喜欢说上面这句话,对的,就是去告诉周围的同事,这块我是owner,有问题找我。当我以一个Owner意识去做事的时候,改变点还是很大的。
- 打工者的心态中逐渐掺含了创业者的心态。以前是这件事给我,我要快点把他做成领工资。现在是这件事给我,我不仅要去理解背景和价值,还会主动对这些去提问。我记得第一次怀着忐忑心态去问
PD
。
这个需求的价值是什么,你真的觉得这个价值是成立的?
PD
愣了一下。他应该没想到我也会问出业务问题,更何况问题问的如此刁钻。
之所以这么问,是因为PD
写的业务价值确实有点敷衍,我着实没看懂
话语权得到提高,以前PD
改个需求可以不用跟我讨论,现在要跟我讨论。以前一些跨组的合作会,我很少被邀请参加,现在的合作会经常会拉上我,而且也会特地询问我的一些看法。为什么之前不拉我,现在拉我,因为之前我是项目的瓦匠,但现在我是项目的半个架构师,你们要动这个项目,好歹也得给我打声招呼~
- 可取代性降低,在大学是拼绩点,在公司就是拼业务。谁业务能做成,这个
Owner
就是NB,这边要明确一点,技术是为业务服务的。我觉得技术这块我就是大厂的Normal
水平,非常容易被取代。但是做事的Owner
心态是一个很大的加分点,这块给业务的加分很大。
就像《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》所说的一样,当你思维方式改变了,才能从内而外全面造就自己。
PS: 当Owner
了确实会比较累,有些时候还会担心请假一天这快业务是不是不好顺利运转了。